胡乔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作者:徐永军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6日    

胡乔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徐永军

胡乔木非常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他不仅直接主持起草了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几个纲领性文献——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二大政治报告、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议,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倾向与观点及时地进行了批评,同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精神文明不能够离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并不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或附属品,它只能由思想战线全体同志、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思想政治文化领域进行长期奋斗而产生和发展。“认为物质文明就是经济基础,而精神文明则是上层建筑,这完全是一种误解。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正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而决不是人与物的关系或物与物的关系,更不是物本身。同样,也不能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因为这两种文明尽管包括的范围很不相同,却都是物质和精神相互间复杂关系的产物。”“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总体上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既不同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也不同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二者都有其独立的意义和自身的发展目的。”因此,认为只要经济搞好了,人们的思想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自动地跟着好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都是同步的,我们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完全能够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因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既有密切关系又是相互独立的,所以二者的发展并不都是同步的。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尽管物质文明很发达,生产力水平很高,科学教育文化也很发达,可是大多数人的精神却很空虚,整个社会的风气有许多很腐朽的东西。表面上的彬彬有礼,骨子里的冷酷无情,成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现象。我们从延安到新中国,物质条件很差,但人们的精神状况却很好,充满了革命精神。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七大报告)中作过一个比较,他说:‘艰苦奋斗,以身作则,工作之外,还要生产,奖励廉洁,禁绝贪污,这是中国解放区的特色之一’。另一方面,‘利用抗战发国难财,官吏即商人,贪污成风,廉耻扫地,这是国民党区域的特色之一’。很明显,解放区的精神文明对全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这也是我们取得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些事实说明,我们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完全能够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和自信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之下,离开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道德无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有共产党起,我们就是靠共产主义思想同各种敌人斗争的,但在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以前,还不能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正在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因此就必须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之下,在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个重要的内容。道德建设是思想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从道德来说,我们要建立的精神文明,当然不可能在全社会都是共产主义的,但如果离开了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道德,那么我们怎么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呢?”“我们要依靠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还有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中许许多多有不同程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依靠这支庞大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来建设这样一种精神文明的制度,而他们自己就成为这种精神文明的骨干。如果离开了这种制度、骨干,就很难设想我们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非常清楚的。”从另一个方面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的领导不可能不表现在这些方面。如果不表现在这些方面,也就无所谓共产党的领导了。固然共产党的领导还要表现在其他方面,但是在这些方面如果不能够表现出来,那么这样的领导是不完全和不完善的。没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共产党,没有共产主义道德的共产党,能够设想吗?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违反共产主义思想、违反共产主义道德的领导,能够设想吗?当然不是说,所谓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就是要在现在建成共产主义。这当然是不现实的。”再者,“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我们就没有力量说服党里面那些一味‘按酬付劳’甚至‘多酬少劳’的人;对那些严重违法乱纪的人,也就不好说你们背叛了共产主义,你们不配做共产党员”。

()现阶段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要把握好两个界限。“一是不要把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同执行现行政策混淆起来”。“我们现在大力提倡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和实践,决不是说我们现在又要刮什么‘共产风’,不让发展集体所有制以至个体所有制,不让彻底实现真正的按劳分配。我们现在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生产关系和它们的各项‘上层建筑’,我们决不允许采取任何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所允许的主观主义的、空想主义的和冒险主义的政策,如果那样做,那就只能破坏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是破坏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从而必然招致失败。那种失败的苦头我们已经尝够了”;“共产党在今天的任务,当然决不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是继续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对于这个界限必须完全划清,不允许有任何混淆”。“二是不要把对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要求同对广大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其他思想教育混淆起来。”“只要把住了这两条界限,正确地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就会促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日益兴旺发达。”

()知识分子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在新时期再提倡“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是一种时代的错误。“不仅仅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重要内容——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一个也不能离开知识分子,否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现在有同志还提出‘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这一种口号,这是一种时代的错误。这一口号是正确的,但是它仅仅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才是正确的。现在已经不是这个时期。现在的知识分子基本上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们同工人、农民一样,是我们的依靠力量。如果说团结,那么团结知识分子与团结工人、农民是一样的;如果说教育,那么教育知识分子与教育工人、农民也是一样的;如果说改造,那么改造知识分子与改造工人、农民也是一样的。单独提出‘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这样的口号,只有在解放初期对待旧社会的知识分子才是正确的。现在再这样提口号就是错误的。我们说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没有改造好,这个话一般地这样提出来是错误的。按照这样的标准,那么,工人、农民的世界观是不是都改造好了?既然工人、农民的世界观也没有改造好,那么,在知识分子中间有一部分人的世界观没有改造好,就应该同对待工人、农民一样地去对待,不应该对知识分子单独提出来。在现在的条件下,把知识分子当作小资产阶级来看待,甚至当作资产阶级来看待,那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完全违反客观事实的,也违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利益和需要。”“我们的任务,是要同现在仍然存在着的歧视知识分子的偏见作斗争。这才符合于全国人民的利益,符合于工人阶级的利益,符合于党的、社会主义的利益。”

()精神产品不能商品化。“在社会主义社会,精神产品同物质产品一样,多数是要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的。但是无论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精神产品的生产,都必须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为根本目的。为了实现这个根本目的,我们的精神生产部门不仅要努力增加精神产品的数量,而且要努力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就是说,要求每一件精神产品都具有爱国的、革命的、健康的思想内容,能够真正给人民精神上以美的享受和奋发向上的鼓舞力量。同时,尽管多数精神产品要作为商品流通,但任何精神产品决不能脱离自己的精神目的而盲目地商品化,它们的生产者决不能商人化。总之,决不能‘一切向钱看’。如果背离了满足人民需要这个根本目的,如果追求商品化,那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那我们社会的精神生产就会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生产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精神产品的生产,都高度商品化,这些产品的经营者一般都是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为了赚钱,一切都可以出卖,连人的良知、人格、人身等等也都可以成为商品‘自由’地出卖。为了赚钱,那里的许多精神生产部门可以不择手段地并且基本上不受阻挠地生产各种低级、庸俗、腐朽、反动的精神产品,去毒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产品生产的商品化、自由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精神危机并无法摆脱的原因之一。”

()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大发展。1983713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谈到学习《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时胡乔木提出了这一观点。他说:“毛泽东思想在这几年有没有发展呢?确实有很多发展。精神文明问题就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毛泽东同志就没有讲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毛泽东同志确实讲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一类的话,但是也就是讲到这里。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要建设两个文明,这样重大的纲领性的口号,在全世界现在还只有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苏联也讲精神文明,但没有这样的提法。”1986928日,在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上发言时,他又一次明确指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和根本特征,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1991年他在其纪念建党70周年的长篇论文《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并重看作是中国共产党在保卫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受腐蚀和颠覆的方针下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之一。而提出和实行保卫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受腐蚀和颠覆的方针,正是他在文中论述的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第十个方面的发展。

(来源:《党的文献》199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