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戒慎恐惧”

作者:李琦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9日    

《论语?述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孔子夸奖弟子颜渊, 勇猛的子路不服, 说:“如果率领三军打仗, 挑谁跟着你呢?” 孔子回答说:“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者, 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 意思是说, 那种空手与老虎搏斗, 徒步去涉湍急河流, 死了也不追悔的莽汉, 我不赞赏。一定要选择遇事谨慎小心, 有了善谋才作决策的人。

1945 年5 月24 日, 毛泽东在谈第七届中央委员会选举方针时, 曾用“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 这句话来提醒人们对待权力要有谦虚的态度, 对待工作要有谨慎的精神。他说:“我们要慎重地选举, 慎重地就职, 这样才是好的态度。” 此前, 1938 年7 月26 日, 张闻天在抗日军政大学题为《论待人接物问题》的演讲中也引用过这句话:“ `暴虎冯河' 的粗笨办法,是要不得的……要如古人`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 。” 张闻天还作了解释, 说这里所说的“临事而惧” 的“惧” 字, 不是害怕的意思, 而是敬谨的意思。

“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 , 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那么在具体工作中怎样理解和体现这八个字的精神呢? 本文想谈谈周恩来在领导工作的实践中给我们留下的这方面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周恩来关于“临事而惧” 的解释很多。他多次对外交人员, 有时还对外宾讲过这四个字。如, 1971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后, 周恩来在同一位日本客人谈话时就说过:“对联合国, 中国有一句老话: `临事而惧' 。我们对联合国的知识和出现的新事物, 还不那么熟悉, 所以一定要谨慎。但是, 这不是没有信心, 要谨慎, 不应该粗心大意。”

1962 年5 月11 日, 周恩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在经济上翻身,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 不是泄气, 而是戒慎恐惧。建设时期丝毫骄傲自满不得, 丝毫大意不得。” 在这段话里他又引出一个“戒慎恐惧” 的古语, 用以解释“临事而惧” 的含义。他所说的“ 戒慎恐惧” 的意思, 就是谨慎、小心, 即他本人常说的“办事不能急躁, 不能草率, 必须谨慎从事” , 必须戒骄戒躁。周恩来所看重的“ 戒慎恐惧” , 也就是一种时时处处警戒自己要谨慎、稳妥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

“戒慎恐惧” , 语出《礼记?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周恩来去世后, 邓颖超曾对他的一生作过这样的总结:他“一生为党和人民建立了许多功勋, 但他从不居功自傲, 而是经常检讨自己。他的功劳越大, 越是虚怀若谷, 地位越高, 越是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兢兢业业, 戒慎恐惧。” 周恩来一生功勋卓著, 但从不以功自显, 毕生都是戒慎恐惧, 这既是他的优良作风, 也是他的崇高品德。

《中庸》原文中, 紧接着“戒慎恐惧” 一句之后的, 是这样一句话:“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后人往往将这两句话连在一起引用。“戒慎恐惧” 的思想修养,就是“慎独” 的功夫。“慎独” , 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 现在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 。它是一种重要的思想修养方法,也是思想修养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是人们精神上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自律。王阳明《传习录》中曾多处谈到“戒慎恐惧” , 并简而言之曰:“能戒慎恐惧者, 是良知也。”

周恩来少年时期曾经饱读四书五经, 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 并影响其一生。《中庸》讲的“戒慎恐惧” , 他当然耳熟能详, 而且把它作为一种思想道德要求而时常自律自省。他常常告诫人们, 并以自己为例说,“人总是有缺点的” , 只不过可能本人不知而已。他说自己总是“觉得工作做得不够好, 不能满意” 。“戒慎恐惧” , 作为一种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 就是要求在工作中始终要谨慎、稳妥、周全。而在这方面, 周恩来是大家公认的楷模。两弹元勋邓稼先曾经这样说过:“处事认真和谨慎从事使得周总理的知识面特别宽。” 正是由于周恩来时时处处事事都能“戒慎恐惧” , 所以他更加坚持勤于学习, 也善于学习, 因而他的知识面和他所熟悉的领域也越来越宽。他毕生的学习座右铭, 就是“活到老, 学到老, 改造到老” 。他认为, 在工作中决不能以为什么都想得很完善了, 总是可能有漏洞, 必须时时设想漏洞可能之所在及解决之方法。

周恩来1943 年在中共南方局所作的《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报告提纲中有这样一句话:“领导者切勿轻视自己的作用和影响, 要戒慎恐惧地工作。” 这个报告主要是谈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 这句话出现在“ 领导群众,结交朋友” 这一节末尾。同一节还谈到:“领导群众的方式和态度要使他们不感觉我们是在领导” 、“领导群众和结交朋友, 领导者自己要起模范作用” 、“领导者在必要时应忘记他所受的侮辱” 。周恩来是在说工作方法, 但与个人思想修养也很有关系。领导者的个人思想修养水平的高低, 也往往能影响领导工作的实际效果。无论是“ 临事而惧” 还是“ 戒慎恐惧” ,都包含着“谦虚” 和“谨慎” 的两重含义, 二者融为一体, 不可分割。“ 谦虚” 和“谨慎” ,既是思想作风, 也是工作方法。

周恩来的“戒慎恐惧” , 在其工作和领导实践中的体现, 一是尊重客观规律, 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无限的;一是有强烈的责任心。他说:“任何经济建设总会有些未被认识的规律和未被认识的领域, 这就是恩格斯说的, 有很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黄河的许多规律还没有被完全认识。这一点要承认。”在用“戒慎恐惧” 解释“临事而惧” 的那句话前, 周恩来还说过:“现在我们应该更冷静地看问题。我们对新的发展, 总的规模, 还没有完全摸清楚, 要承认自己不行。” 所以他的言论中常常含着“忧虑” , 含着“不安” 。

周恩来曾经在谈到林业和水利工作时这样说过:“工业犯了错误, 一二年就可以转过来,林业和水利犯了错误, 多少年也翻不过身来。我最担心的, 一个是治水治错了, 一个是林子砍多了。治水治错了, 树砍多了, 下一代人也要说你。”

周恩来在1958 年后对林业的多次谈话,都贯穿了“戒慎恐惧” 的思想。看到海南一些地方成片开荒, 把森林挤掉了, 将来台风一来就顶不住, 他忧虑。视察贵州时, 对贵州树木砍伐得多深感不安。看到西双版纳陡坡上树木被伐、在景洪看到农场毁林开荒, 他十分痛惜。他多次苦口婆心地对人们说, 要合理砍伐, 森林不要破坏, 不能把破坏自然当作慷慨, 违背自然规律什么也做不通。1966 年他在出席全国林业工作会议时, 怀着十分不安的心情说: “我当总理16 年, 有两件事交不了账, 一是黄河, 一是林业。全国砍多造少, 是亏了。20 世纪还剩下三十几年, 再亏下去不得了。” “营林是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不能吃光了算, 不能当败家子!”

关于水利, 周恩来多次说过:“水利工程与水打交道, 一点马虎不得, 马虎一点马上出问题, 是关系人民生命财产的问题, 怎能得过且过?” “长江如果出了问题, 砍头也不行。这是国际影响问题, 不成功, 垮了, 要载入党史的。” 又如, 三门峡工程上马时计划不周, 产生了泥沙淤积等隐患。周恩来十分痛心, 不断自责。他说:三门峡工程研究得不透, 没有准备好就上马了。这个工程我过问过, 我有责任, 搞不好, 见马克思不好交代。

葛洲坝工程当年也是仓促上马, 后来暴露出很多问题。周恩来果断地作出了停工整顿的决策。他用“ 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来说明他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此语出自《诗?小雅?小》, 《论语?泰伯》载, 曾点曾于病重之时对弟子们引用过它, “喻己常戒慎,恐有所毁伤” , 用以表明自己一生操行的谨慎,其与《中庸》里的“戒慎” 有寓意上的关联。而周恩来对它的引用, 是为了说明对葛洲坝工程这样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由于掌握自然规律还不够, 对决策要极端谨慎, 唯恐一个失误酿成无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

在担任中央专委会主任, 领导“两弹一星”研制的过程中, 周恩来的“戒慎恐惧” 精神具体体现在“严肃认真, 周到细致, 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这十六字工作方针上, 更具有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意义。周恩来本人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如每次核试验前, 他总是仔细地询问可能影响成败的各个关键环节, 要求把各种不利或意外因素都考虑到。这样的例子很多。

也许有人会问, 作为一国总理, 周恩来何以常常对重大决策问题“战战兢兢” 、“忧虑不安” 呢? 对此周恩来说过:我们国家穷, 做什么事, 都要考虑周到。稍有失误, 就会加重人民的负担。说来说去, 还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所谓“ 戒慎恐惧” , 不也是时时刻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 有负人民的期望吗?

当然, 凡事物极必反, 谨慎过度也不行,那样就容易遇事畏首畏尾、优柔寡断。所以朱熹曾提醒人们:“也不须得将`戒慎恐惧' 说得太重, 也不是凭地惊恐。只是常常提撕, 认得这物事。常常存得不失。今人只见他说得此四个字重, 便作临时惊恐看了。” 在理解“戒慎恐惧” 的实践作用时, 周恩来说过的一段话很有指导意义:“充分地估计困难, 有准备地应付困难, 对于每一个具体困难都认真对待,创造必要的条件, 讲究对付的方法, 在最大的困难面前也能够挺起胸脯, 顽强斗争, 尽最大努力, 一个一个地, 一批一批地去克服困难,这是真正的勇敢, 是革命家的气概,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待困难的唯一正确的态度。”

〔作者李琦, 女, 中央档案馆副研究馆员, 北京1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