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共圆中国梦 

——学习习近平关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系列重要论述 

作者:李琦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9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实现共同发展,促进祖国统一》课题组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对台工作和两岸关系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形成了关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在对台工作和处理两岸关系方面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适时提出两岸同胞“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念,以中国梦凝聚两岸人心,明确共同奋斗目标;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是两岸同胞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在巩固当前两岸和平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以经贸为重点持续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政治互信,推动两岸平等协商,全面推进和发展两岸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对台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形成了关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是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全面、准确把握两岸关系历史与现实,积极开拓和谋划两岸关系未来的重要思想成果。这些论述积极因应了当前两岸关系的发展形势,既谋划长远也立足当下,既有战略视野也接两岸地气,集中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在对台工作方面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祖国统一进程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以中国梦凝聚两岸人心,明确共同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核心内涵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 参见《人民日报》2014 年1 月1 日。) ,“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人民日报》2012 年11 月30 日。) 。在包括台湾在内的海内外舆论都在热议中国梦与所有中国人的关联之时,习近平适时提出了希望两岸同胞“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念。这一理念始终贯穿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台工作的系列阐述中。以中国梦映照两岸同胞的心灵,更加彰显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自然亲情和彼此从未分隔开来的共同命运,大大扩展了两岸同胞的现实共同利益,加强了两岸同胞为了共同的前途和未来而携手合作、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

其一,“中国梦是两岸共同的梦”(《人民日报》2014 年2 月19 日。)。近代以来,同属于中华民族的海峡两岸同胞,始终都拥有着一个共同的民族梦想和奋斗目标。那就是,摆脱外人侵略欺凌,把民族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一个走到哪里都受到尊重的堂堂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志一同”(《人民日报》2014 年2 月19 日。)。事实上,中国梦既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每个中华儿女的梦。 (参见《人民日报》2015 年3 月5 日。)习近平回顾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我们说的中国梦,就是这个民族夙愿的生动表达。”(《人民日报》2014年 2月 19日。)因此,从历史来看,两岸同胞一直怀抱着共同的长远发展目标。这是两岸共圆中国梦的一个十分强大的精神基础。

其二,“两岸一家亲 ”(《人民日报》2013年 10月 7日。)。习近平指出,两岸之所以能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美好梦想,植根于两岸同胞本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他在阐述两岸共圆中国梦时多次说到,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以强调台湾历史及现实命运与中华民族整体命运的紧密联系。他指出,透过近代历史烟云可知,两岸同胞的命运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人民日报》2014年 2月 19日。)国家强大、民族强盛,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生存、发展、尊严的保障。 (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9月 2日。)而从两岸发展现状来看,必须清楚地看到,台湾的前途系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系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 2月 26日。)

事实上,“命运共同体”的提法,习近平不光是对台湾说过。他认为,对于追求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的中国人民来说,整个人类社会、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都是一个巨大的“命运共同体”。但是,毕竟内外有别,与诸多“远邦”“友邻”不同,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却是“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本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是“骨肉天亲”。因此,习近平对台湾同胞还特别提出和强调“两岸一家亲”。总之,两岸拥有着能携手共同奋斗的天然的血脉基础和共同的历史命运。其三,“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 9月 27日。)。习近平多次提出,两岸同胞应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中,携手同心、共同奋斗,实现共同的梦想,完成国家统一。在此过程中,应当承认,虽然两岸在自然亲情、历史命运、现实利益、未来梦想等方面拥有着如此巨大的共同性,但也现实地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和分歧。习近平提出的两岸共圆中国梦倡议,在展示两岸的紧密联系、同胞亲情的同时,也以坦诚和直率的方式阐明了面对和处理这些差异时应持的态度。他既强调两岸历史文化、感情的共同之处,也表达了对台湾同胞历史遭际及现实诉求中有别于大陆同胞的差异性、包括台湾同胞中不同人群特点的充分理解和尊重。

习近平特别表示,对于台湾同胞因自己的历史际遇和社会环境而产生的“特定的心态”,包括特殊的“历史悲情心结”,“强烈的当家作主‘出头天’的意识”,“珍视台湾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等,我们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给予完全理解。(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 2月 19日。)这番话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李登辉、陈水扁若干年不断的“台独”分裂行径,给台湾留下了一份恶劣的社会心态“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台湾同胞对因与大陆一些历史遭际不同而形成的特殊性的认知和感受,加重了台湾社会与大陆的隔膜感和疏离感。而习近平的这番话,表达了对台湾同胞爱土爱乡的台湾意识的具体感知和深刻理解,体现了真诚的尊重。他还表示,我们不仅尊重台湾同胞特定的心态,也“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人民日报》2014年 2月 19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台独”分裂势力的长期破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遭到严重歪曲,尚未得到台湾民众足够真实而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其实,“一国两制”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我们多次强调的“尊重台湾现行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也可以说,习近平是以亲切、温和的方式和态度重申和阐释了“一国两制”对台方针的重要内涵。

另一方面,习近平指出:台湾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陆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 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 9月 27日。)两岸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避免让这类分歧干扰两岸交流合作,伤害同胞感情。(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11月 8日。)因此,必须明确,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双方都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断加深两岸同胞的相互信任,特别是增进政治互信。(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5月 5日。)

当然,两岸双方都意识到,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相互尊重、增进互信,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在共同的奋斗目标下,寻找和摸索出增进两岸亲情和互信、两相适宜的现实相处之道,一个极为重要和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彼此交流和了解。正如习近平强调的,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应采取种种办法,扩大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交流,特别是两岸青少年,因为他们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事实上,“台独”分裂势力一直在致力于拉拢和争夺青少年,甚至宣称已经培养出一代所谓“天然独”的青少年,这一情况值得高度重视。习近平提出,我们将主动积极创造条件,为两岸青少年提供更多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多来往、多交流,不断增进理解,拉近心理距离,成为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伙伴。这样才能使他们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后能够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的前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 5月 8日。)

所谓梦,关乎精神和心灵,与两岸的“同胞情”“同理心”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特别强调,“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人民日报》2014年 9月 27日。)。说到底,两岸统一不仅意味着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也更意味着同胞团圆,亲情融合,心灵相通。这也是两岸共圆中国梦的倡议和主张富有强烈精神感召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两岸共圆中国梦,必须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是两岸同胞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 之路。习近平明确指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这是台湾的前途之所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是通向和平统一的正确道路。(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9月27日。)他多次强调,我们应该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坚定不移携手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3月5日、11月8日。)

(一)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

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就代表新一届党中央明确表示,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责任。(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2月26日。)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是国共两党领导人、两岸双方和两岸同胞积极推动,共同努力,不断加深合作而铺就的道路,是国共两党、两岸领导人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顺应了两岸同胞渴望和平、追求发展的共同心愿。八年来两岸关系迅猛发展,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为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开辟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光明前景,得到了两岸同胞的广泛支持和认同,在国际上也获得普遍肯定和赞扬。这充分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其经验也表明,这是一条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走向民族复兴、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

从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来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是党中央谋划对台方略时始终秉持的理念。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上,习近平就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四个坚持”的意见: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其中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第二,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也就是要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振兴中华的共同奋斗目标。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保持积极进取精神,以更大勇气和决心面对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防止倒退。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在反对和遏制“台独”,继续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 6月 14日。)这些都应成为两岸双方共同努力的方向。马英九当局长期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维持现状”,并表示这就是台湾民意的“最大公约数”,蔡英文则以“维持现状”说模糊“九二共识”中“一个中国”的核心意涵。抛开这些被各种政治势力绑架、扭曲的政治说辞,就会发现,台湾同胞民意的“最大公约数”,实际上就是能给自身带来美好生活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双方坚持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共同维护并积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造福两岸人民,才符合两岸人民特别是台湾人民的最大利益。

(二)坚持“九二共识”、遏制“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

十八大报告提出:海峡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年版,第 35页。)。这是“九二共识”首次进入党代会报告,凸显了“九二共识”的共同认知在现阶段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的重要作用。

近期,台湾岛内政局出现重大变化,国民党失去执政地位,并在地方选举、立法院选举中大面积溃败,而一直未放弃“台独”党纲的民进党上台,给两岸关系增加了不确定性。因此,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突出强调“九二共识”的基础性作用,对明的暗的各种离心倾向、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画出红线,加以威慑,尤显重要。

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九二共识”、遏制“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个基础是两岸关系之锚,锚定了,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反之,就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两岸关系就会重新回到动荡不安的老路上去。(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3月 5日。)针对民进党中出现的重拾“台独”阐述的暗流,他明确指出,否认“九二共识”,挑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基础,搞“一边一国”“一中一台”,动摇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石,就不可能有和平,也不可能有发展。没有“九二共识”这个定海神针,和平发展之舟就会遭遇惊涛骇浪,甚至彻底倾覆。(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5月 5日、11月 8日。)

对于台湾执政当局的政治表现,大陆方面一直是“听其言,观其行”。习近平强调,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问题上,我们的意志坚如磐石。他明确指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损害两岸关系政治基石的言行。(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11月 8日。)

民进党当局及其领导人是否能以对民族和历史负责、对台湾同胞利益和前途负责的态度,作出正确的政治选择,答案尚不明晰。最近,习近平再次重申,“九二共识”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础,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动。他还明确表示,我们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参见《人民日报》2016年 3月 6日。) 蔡英文将如何作出其完整的两岸论述,需拭目以待。

(三)坚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上任不久,习近平就明确表示,维护好台湾同胞权益,发展好台湾同胞福祉,是大陆方面多次作出的公开宣示,也是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郑重承诺。 (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 2月 26日。)

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我们发展两岸关系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针对一些海外舆论对大陆对台政策连续性的所谓关切,习近平多次明确表示,将保持对台大政方针的连续性,不会因台湾政党轮替而改变。这一方面表明,大陆方面会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会因为台湾某些政治势力操弄的所谓“民意”而退让;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不会改变。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理念不会变,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办好事的政策措施不会变。 (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3月 5日。)他提出“三个有利于”,表明大陆方面将持续不断地为两岸共同发展特别是增进台湾同胞利益而努力,后来他将这“三个有利于”作为对两岸双方共同努力的方向和责任进行了阐述:“只要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亲情和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两岸双方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做,并把好事办好。”(《人民日报》2014年 2月 19日。)

为了更好地增进台湾同胞在两岸交流合作中的福祉,大陆方面一直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台各方面工作,尤其强调要关注台湾同胞的反馈和实际效应。对此,习近平真诚地表示,我们将更加注重听取台湾各界特别是基层民众的意见和建议,继续加强两岸同胞交流往来,实施惠及两岸同胞的政策法律措施,扩大台湾基层民众受益面和获得感。(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3月 5日。)为此,习近平多次阐明了大陆向台湾方面释放的大量善意,其宗旨与目的,就在于促进两岸交流融合、实实在在增进台湾同胞福祉。

(四)坚持携手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目标中,明确了“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 36页。)的战略谋划。因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终导向两岸和平统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种想将和平发展导向“和平独立”的想法,是逆历史大势的,也终将徒劳无果。

针对今天的海峡两岸关系,习近平指出:“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 ”(《人民日报》2013年 4月 9日。)什么是这个“势”呢?简言之就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 6月 14日。);台湾的前途系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强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通向和平统一的正确道路。(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 9月 27日。) 这就是两岸同胞所面对的历史大势。如何取势呢?首先就是要登高望远,看到这个历史大势和客观现实,而不是像一部分所谓“爱台人士”那样,蒙着眼睛,将自己局限在狭窄的视野里,看不到台湾前途真正之所系,也看不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给台湾带来的真正机遇,阻挡和抵制两岸关系的进一步融合,实际上阻滞着台湾发展的步伐,损害全体台湾同胞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积极谋势,也就是说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为此,习近平提出:两岸双方应该明确振兴中华的共同奋斗目标,依据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大势确定“路线图”(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 6月 14日。),继续往前走,而不是逆历史大势而停滞不前,甚至发生历史倒退。

所谓“路线图”,就是趋向两岸共同奋斗目标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规划图。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两岸关系的展望和论述中,有将统一与复兴连结起来的战略远景展望,也有与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三步走”之第二步阶段相应的祖国统一进程的阶段性目标:总体来说,是持续推进合作、交流、协商,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 35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通过多次对台讲话,展示了新一届党中央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福祉的理念和思路。他强调,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当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旋律,成为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

三、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在现阶段,如何在巩固当前两岸和平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和发展两岸关系,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力思考的一个问题。所谓巩固,就是要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稳定持续。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继续拓宽、深化、提高、增强。习近平通过多次对台讲话,以及与台湾方面人士的多次会面、交流,提出了许多意见,对从多方面、多领域进一步巩固和促进两岸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以经贸为重点,本着“两岸一家亲”理念促进两岸交流合作

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后,两岸遵循“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经贸为主轴的两岸交流取得了巨大进展。十八大以来,经贸交流继续作为两岸交流合作之主轴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十分重视两岸经贸交流问题。他以两岸共圆中国梦为指导思想,主张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两岸经济合作问题。他指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应当本着两岸同胞一家人的理念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 4月 9日。)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刀阔斧地实行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领域为主战场的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次第展开,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新机遇。习近平对此指出:“大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将为两岸经济合作带来强劲动力和有利条件。”(《人民日报》2014年 5月 8日。)他多次表示,我们愿意首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 2月 18日、2015年 3月 5日。);愿意优先对台湾开放,并且对台湾同胞开放的力度要更大一些(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5月 5日。)。此外,习近平还向台湾方面人士介绍了大陆方面的更多惠台措施,以消除一些台商的担心和忧虑。如他强调,我们将注意更多考虑台湾同胞的需求和利益,积极促进在投资和经济合作领域加快给予台湾企业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 (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 4月 9日。);继续维护在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5月 5日。),等等。

从对两岸双方的希望来说,习近平明确表示,希望彼此加强经济领域高层次对话和协调,共同推动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2010年两岸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两岸经济合作及融合达到新的高度。习近平多次强调希望发挥该协议内经济合作委员会的功能,探索新的合作途径 (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 4月 9日。),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建设,加快拓展产业合作等问题(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 10月 7日。)。目前服贸协议在台受阻,两岸关于相关后续协议的商谈也仍在进行中,大的成果尚无显现。他多次提出,希望加快后续协议商谈进程,尽快完成货物贸易、争端解决等议题的磋商( 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 4月 9日。);对货物贸易、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等问题,双方可以抓紧商谈,争取早日达成一致(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11月 8日。)。他明确表示:经济融合有利两岸互利双赢,任何时候都不应受到干扰。(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 5月 8日。)

习近平很重视台湾同胞希望更多参与国际活动的想法和感受。他多次表示,只要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两岸双方可以通过务实协商,对此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11月 8日。)例如,针对台湾方面对两岸经济一体化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相结合,提升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密切往来、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赢得经济发展空间的愿望,习近平表示:在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情况下,台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两岸可以研究探讨,做出妥善安排( 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5月 5日。);两岸可以适时务实探讨经济共同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衔接的适当方式和可行途径,为两岸经济合作增添新的活力 (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 4月 9日。)。他还强调:在当前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双方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应对挑战。(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 10月 7日。)对于台湾方面表达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意愿,习近平明确表示欢迎台湾以适当方式加入(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5月 5日、11月 8日。);也欢迎台湾同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11月 8日。)。

习近平特别重视对台工作的实效性,要求促进经贸合作过程中应注重台湾各阶层各群体的感受,给台湾同胞带来真正的实惠。他提出,两岸可以加强宏观政策沟通,发挥好各自优势,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增加两岸同胞的受益面和获得感。( 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11月 8日。)从大陆方面来说,我们将深入了解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照顾弱势群体,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 5月 8日。)他还特别强调,要充分考虑两岸双方社会的心理感受,努力扩大两岸民众的受益面和获得感,尤其要为两岸基层民众、中小企业、农渔民合作发展、青年创业就业提供更多机会,让两岸同胞参与越多受益越多。(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5月 5日。)

习近平还表示,我们愿意为台湾青年提供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3月 5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基在基层、希望在青年。加强深层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一家亲”的同胞亲情、厚植两岸同胞文化精神上的“心灵契合”,均离不开广大基层和青年的广泛参与、同心合作。因此,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为两岸青年学习、就业、创业、交流提供更多机遇、创造更好条件,使两岸基层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11月 8日。)

(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夯实共同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平等协商

习近平指出:“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夯实共同政治基础,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人民日报》2013年 10月 7日。)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对于巩固和深化当前两岸关系,促进两岸共圆中国梦具有重要和关键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坚持“九二共识”作为同台湾当局和各政党开展交往的基础和条件,核心就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其核心就是要在巩固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 6月 14日。)坚持“九二共识”,认同其核心意涵,稳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这是对台湾执政当局的底线要求,任何政党上台均概莫能外。同时,为防止“台独”分裂势力利用民进党重新执政的机会,故伎重演,再次掀起“台独”风浪、搞乱台海局势、破坏两岸和平发展,对这一原则的反复重申,不啻是一剂强力预防针。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双方可以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对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这些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 10月 7日、2015年 5月 5日。)两岸双方应该通过平等协商、积极探讨,推动解决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各种难题,管控好矛盾和分歧(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11月 8日。),还应努力构建稳定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框架(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5月 5日。)。

十八大以来,在两岸双方的积极推动下,两岸高层互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 2013年APEC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对两岸关系中需要处理的事务,双方主管部门负责人也可以见面交换意见。( 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 10月 7日。)此次会上,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方面大陆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王郁琦“自然偶遇”,进行了简短寒暄。不久张志军与王郁琦在南京正式会面。2015年 11月 7日,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实现了两岸领导人1949年以来的首次历史性会晤。在此次会面的谈话中,习近平还提出了设立两岸热线的建议。他表示,这有助于双方及时沟通,避免误判,处理紧急问题。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沟通热线可以先建立起来。(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11月 8日。)

(三)握牢两岸关系主导权,开创共同美好未来

尽管台湾政局出现不确定性,迄今两岸关系仍保持着稳步推进的势头,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充分说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互利合作、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参见《人民日报》2016年 1月 28日。)的确,两岸关系中还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和耐心。但面对当前两岸关系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指出,两岸和平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 9月 27日。)同时,还应看到,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因此,我们要保持自身发展势头,同时要采取正确政策措施做好台湾工作。(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3月 5日。)这些论断和表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两岸关系主动权、主导权的牢牢把握和积极进取的决心与气魄。2016年 3月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专列“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一章,指出:要“坚持‘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在坚持原则立场基础上,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扩大两岸合作领域,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巩固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 3月 18日。)。针对当前台湾政党轮替在舆论中引起的不安和疑虑,习近平还在两会上再次强调,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参见《人民日报》2016年 3月 7日。)

针对近年来两岸关系出现的一些新情况,习近平指出,当前两岸关系进入巩固和深化的新阶段,更需要两岸双方保持积极进取精神,以更大勇气和决心面对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 6月 14日。)他还特别强调大陆对台方针的“四个不变”:“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人民日报》2013年 6月 14日。)这“四个不变”,无疑是给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人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无须讳言,台湾政局的演变表明,当前一段时间,两岸关系发展正面临着方向和道路的抉择。但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两岸同胞对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充满期待,我们不应让他们失望。(参见《人民日报》2016年 3月 7日。)显然,巩固和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是两岸最大的人心,是不可阻挡的时代大潮。因此,习近平明确指出,两岸双方都应该从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得到启迪,以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担当,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正确选择。(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11月 8日。)应看到,在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的基础上,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有着广阔的空间,前景十分光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稳健从容地推动着两岸关系的巩固深化和全面发展。两岸双方应当携起手来同心干,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开创共同美好的未来。

(执笔人:李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