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几个重大关系 

作者:李琦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9日    

[摘要]在指导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习近平十分重视改革方法论问题,强调要把握和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这几个重大关系。习近平关于把握和处理这几个重大关系的精辟阐述,展示了党的领导人代代接力、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路径、方法的新探索、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鲜明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也是对我们党长期执政探索出来的宝贵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深刻领会习近平的这些重要论述,对我们更好地把准改革脉搏,把握改革内在规律,掌握正确有效的改革方法,推进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关键词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改革开放

习近平十分重视改革方法论问题。他指出,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几个重大关系,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年版,第 37页。)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实践和宝贵经验,他多次对如何正确把握和处理这几个重大关系进行精辟深入的阐述,提出了若干重要观点和论断。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和方法论要求,对新时代继往开来、不懈奋斗,全面深化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重大关系之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可以说,我国改革开放就是从“解放思想”这四个字开始破题的。对于“解放思想”,邓小平曾下过明确定义:“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邓小平文选》第 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 364页。)当时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恢复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可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在本质内涵上是一致的。

改革开放 4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常用“继续解放思想”“不断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等表述加以强调。在不同阶段,由于所面对的形势和任务发生变化,解放思想的时代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紧密相连这一条是始终不变的。

习近平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作过许多重要阐述,提出了明确行动要求。

其一,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习近平指出:“领导我们这样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伟大事业,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11页。)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破除教条和思想框框、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顺应形势、追赶时代潮流的过程。40年前,世界和缓趋势和发展潮流使邓小平发出了实行改革开放“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形势不等人”的急迫声音。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指出:“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11页。)他还向亚洲及世界各国发出“勇做时代弄潮儿”和推行变革、促进发展的倡议。(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 330页。)习近平指出,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要以更大决心去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152、153页。)所谓“不合时宜”,也就是不符合新的情况,不符合时代潮流。

因此,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认清和把握“天下大势”,不断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在重要时间节点,对形势的机遇和挑战作出分析研判,审时度势,开拓创新,作出大量战略决策,推动改革开放进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际国内大势,作出了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提出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作出新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新的重大突破、积极顺应乃至引领时代潮流的特征愈加明显。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要勇于不断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30页。)。

其二,解放思想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

解放思想并不是随心所欲、恣意妄为,做“时代的弄潮儿”首先要弄清什么才是真正的潮流。20世纪八九十年代,借开放之机,西方思潮汹涌而来,曾一度蛊惑人心。有人打着解放思想的幌子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竟至走到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邪路上去了。对此,邓小平鲜明地指出:“解放思想决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去‘解放思想’,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去了。”(《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 279页。)

习近平高度关注改革大方向问题。当中国日益深入地融入世界,开拓出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局面的时候,各种议论和“支招”纷至沓来。他提醒人们在道路问题上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指出:社会上热炒的一些重大议题,有很多意见和建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但有些意见偏于极端。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9页。)他旗帜鲜明地讲:“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15页。)“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14页。)这就清晰地亮明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推动改革的根本原则、立场和方向。

其三,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

人心齐,泰山移。解决思想问题,是实际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习近平指出:“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人民日报》2013年 11月 14日。)

当前,推进改革矛盾多、难度大,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繁重。不同地方、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

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念和认识。然而,没有广泛共识,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推进了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怎么办?习近平强调:首先就要解决思想问题,“下功夫去凝聚共识”(《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31页。)。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同存异”,经过做工作,包括通过试点先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等方式方法,用实际工作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进而找到“最大公约数”,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

其四,解放思想的关键是解决实际问题。

邓小平说过:“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 279页。)解决问题,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习近平在上海工作的时候,曾就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深化和推进上海的改革开放问题尖锐地指出:“解放思想不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关键要转化为克难攻坚的实际行动,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人民日报》2007年 7月 19日。)这是他从事改革开放实际工作的经验之谈。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引领中国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的高度,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多次予以强调。他指出:“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17页。)他强调,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哪里有问题,改革就跟进到哪里,去解决实际问题,“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年版,第 114页。)。总之,无论多么宏伟的新思想、新举措,都必须最终落地生根见成效。中国改革开放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指导下,走出了一条“人间正道”,并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把这条路走得越来越宽广。

重大关系之二: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富有战略思维的政党,对自己的事业作出长远战略谋划,加强顶层设计,是党领导治国理政的一大优势。在领导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十分重视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作出决策。

邓小平被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习近平总结邓小平对改革开放事业的贡献时,认为他有着“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认为他善于从全局上思考问题,善于在关键时刻作出战略决策。(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 8月 21日。)的确,邓小平不仅领导开创了改革开放事业,而且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性质、宗旨、方向、目标以及一些具体政策的筹谋、实施步骤等,都作出了宏伟规划和设计。改革开放 4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历次党代会,也都会明确党的奋斗总目标、分目标、阶段性目标,以及一些重大改革举措和部署等,形成惯例。

1992年,改革开放已进行了十余年,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发展,并走到一个重要历史关节点上。回望历史,展望未来,邓小平作出一个论断:“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邓小平文选》第 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 372页。)而今,改革开放已走过 40年,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的领路人,习近平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又作了深入思考,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27页。)这是对整个改革开放事业长期性、方向性的重大判断和谋划。党的十九大明确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并对在这个“后半程”中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亮出了一系列基本方略、决策部署、战略安排。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它的总目标,就是在邓小平战略思想基础上提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20页。)。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38页。)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总目标,在总目标统领下还明确了各项分目标。之后,各项改革要明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等等。(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32页。)这是一整套宏大的顶层设计。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曾说:治理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 2月 9日。)为此,党中央专门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而后改名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由习近平亲自主持,不仅负责改革总体设计,还负责改革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工作,务使改革能够落地生根。

邓小平、陈云等常用的“摸着石头过河”,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方式的鲜明特色。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路摸着石头过河走下来的。其路径,就是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不断积累经验,在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的推进中不断深化、波浪式向前发展。比如搞试点试验就是其中广泛运用的一个好办法。改革开放 40年来,我们设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5个经济特区,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有人提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提的,现在是不是过时了?针对此问题,习近平明确回答说:不能说改革开放初期要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再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提了。他十分重视这个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作用,强调抓好试点对改革全局意义重大,还对这个方法作过详尽的讲解。他说,“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看得很准了,感觉到推开很稳当了,再推开,积小胜为大胜。(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34-35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部署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试点,探索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了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例如,在办好经济特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系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2018年又出台了一个新的重大试点举措,即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总之,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35页。)回望历史,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贯穿了整个改革开放全过程,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事业,就是这样在二者相互结合、相互推动中一步步向前发展的。

重大关系之三: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

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时,习近平十分看重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这对关系。他指出,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辩证统一,就是要坚持系统的观点,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年版,第 204页。)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历程,可以加深对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解。

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历来是全面、整体、系统推进的。

习近平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35页。)。这句话有着深沉的历史意味。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外思想界存在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不彻底、不全面的,一些方面的改革推进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却滞后了,实则是指中国未进行他们所期望的所谓“改革”,或者未在一些重要领域实行他们所期望的“全面的开放”。这样一些模糊不清而又颇具迷惑性的看法也影响到社会舆论,需要回答和澄清。习近平针锋相对地表示:“不能笼统地说中国改革在某个方面滞后。在某些方面、某个时期,快一点、慢一点是有的,但总体上不存在中国改革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没有改。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15页。)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从总体上说是在整体向前推进的,当然,不是整个进程和所有方面都是那么协调均衡,而是有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的改革历来是全面的改革”(《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15页。),而从阶段性特征来说,有时“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第39页。)。

总之,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矛盾要解决,有不同的重点要突破,而从长时期来看,经过了 40年改革开放的不断积累,中国的整体面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全面而辉煌的成就。不过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如此,新的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总会出现,需要不断调整、改进、完善。今天,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加尖锐和复杂,到了一个迫切需要更加全面、系统、深化的新阶段。

党中央为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了“完善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更凸显了改革开放是一个极为宏大的系统工程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指出,“这项工程,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27页。),必须“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35页。)。他多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需要全面考量、协调推进。(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43、44页。)要使改革开放的事业变得更加系统协调,整体推进。要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耦合性,力争最大综合效益,避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避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47-50页。)

另一方面,在整体推进的同时,要牵住改革的“牛鼻子”,抓重点,抓关键。

习近平强调,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44页。)面对改革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参见《人民日报》2016年 11月 2日。)

他提出,要牵住改革“牛鼻子”,从而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参见《人民日报》2016年 1月 31日。)哪些方面是“牛鼻子”呢?就是那些有牵引作用的重大问题、主要矛盾。如全面深化改革就要突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点是发展。(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47-48页。)他还强调要抓那些枢纽性质的“关键”。如在“十三五”规划开启之时强调,抓准、抓住、抓好战略重点,是保证“十三五”发展开好头、起好步的关键,是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获得全胜的关键;而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是“十三五”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参见《人民日报》2016年 1月 31日。) 阐述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时,他多次强调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转变和优化职责是关键(参见《人民日报》2018年 3月 29日。),等等。

习近平还突出强调了“补短板”这样一个关键环节。补短板,就是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尤其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参见《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5年版,第 47页。)他还十分强调“精准”这个关键词。例如,指出扶贫开发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而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精准施策,等等。(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 21页。)总之,要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确定好改革重点、路径、次序、方法,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卷,第 108页。)

从前面对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为什么在以往改革开放成就的基础上,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会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入。而对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分析,可以从实践角度总结出全面深化改革之“全面”的特征,以及从何处着手、如何深化的方法,成为新时代进一步扎实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行动指南。

重大关系之四: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特别重视鼓励人们大胆探索,开拓创新。他有一句话叫“杀出一条血路”,说的是要大胆搞经济特区试验。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他又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参见《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 372页。)当然,邓小平所说的“胆子大”,并不是“直接趟过河或跳过河去”那样的鲁莽蛮干,而是“大胆地试”“敢于试验”这样谨慎地“摸着石头过河”的行动。

那么,为什么在全面深化改革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新阶段,要特别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呢?习近平特地作了说明:中国改革经过了这么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人民日报》2014年 2月 9日。)。他曾就这一条对外国记者作了生动细致的说明:“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人民日报》2014年 2月 9日。)

结合改革开放历史和当前的形势,对这个说明能体会得更加深刻。40年前改革开放刚启动的时候,其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人们都深有感受。而今天的改革,难度一点都不亚于那个时候。习近平指出,改革进行到今天这个阶段,面对的必然是长期积累下来的顽瘴痼疾,各种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盘根错节,他用“布满暗礁”的“深水区”“险滩”和“硬骨头”等来形容。他指出,必须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卷,第 39页。),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坚决行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雷霆之势、刮骨疗毒之勇气厉行反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果,就生动地诠释了这一条。

他严厉批评那些畏首畏尾、不敢出招、怕得罪人、“爱惜羽毛”、不作为的干部,赞赏那些迎难而上、敢于担当、敢于尽责的人。他格外重视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要求领导干部敢于干事、敢于担责,原因亦在于此。

但是,胆子大不是蛮干,不是瞎折腾,而是既敢闯敢拼,又稳扎稳打。在这个问题上,既有我们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成功经验,也有世界上一些国家用所谓“休克疗法”来搞激进民主化改革,企图一步跨过河去,结果引起剧烈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的深刻教训。(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43页。)

习近平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今天中国的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作为改革巨轮的掌舵者,必须慎之又慎。(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42页。)他曾用“审慎稳进”“稳中求进”“审慎稳妥推进”“蹄疾步稳”等表述对此反复重申,并从多角度阐述其内涵和具体方法:

一是务求实效,不求轰动效应,不搭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20页。)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45页。)

二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勿求“毕其功于一役”。(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51页;《人民日报》2014年 1月 23日。) 既要敢于突破,又要步步为营,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达到目标。(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41-42页。)

三是把握节奏,讲求时度效。要坚持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坚决改,不应改的坚决守住;应该改而不具备条件的创造条件改,该快的一定要快、不能快的则循序渐进。对看准了的改革,要下决心推进,争取早日取得成效。(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9-20页。)

四是保持定力,处变不惊,遇事不慌。要见微知著,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可能出现的困难面前,设想种种预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47页。)特别是在今天,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总体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但同时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甚至“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卷,第 213页。)。“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没有很强的战略定力是不行的。”(《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19页。)因此,我们既要有冒的勇气、闯的劲头,又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9页。)

社会上一度关注和争论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就很能说明问题。从发展规律上讲,要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应该改变传统农业分散粗放的经营方式,发展规模经营的。但纵观世界,种种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如果这些措施造成农民失地又在城里待不住,就容易引发大问题。因此,在这个事上追求大干快上是行不通的,中央决策层对此慎之又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

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政策安排就是既体现了稳,也体现了活。(参见《人民日报》2018年 4月 9日。)这可以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改革开放重大决策上“审慎稳妥推进”的一个生动例证。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施政方式,包括对决策和施策者心理素质、行事风格等“技术操作”层面的高标准严要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和方法。

重大关系之五:改革发展稳定

“改革发展稳定”这组辩证关系,描述的是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运行的总体动态平衡。改革开放 40年来,中国始终重视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并不断摸清规律,积累了丰富经验。“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卷,第 384页。)习近平的这句话,道出了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已经形成的共识。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从长时段和全局范围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形成了良性循环、正向协同推进的机制,保持了动态稳定和平衡发展状态,避免了大起大落,使整个政治经济社会总体平稳有序发展。

到了今天,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也更加复杂多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面对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第 11-12页。)的重要判断。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的改革,是不改不行,改慢了不行,过于激进也不行。(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34页。)不改不行,是从大的方面说的,因为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赢得发展;改慢了不行,因为好的形势和机遇往往稍纵即逝,错过了就不会再来;但过于激进也不行,社会无法承受,造成动荡,最终一切心血付之东流,甚至出现倒退。

那么,面对如此严峻、“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怎样处理好新时代的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呢?对此,习近平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一,要增强改革措施、发展措施、稳定措施的协调性,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二,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第三,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第四,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36页。)

习近平在向世界阐述中国发展情况及展望时,曾这样表示: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增长率,还要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最终要看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增益。“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这是中国每个改革阶段都注重追求的完整目标。(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 3月 29日。)因此,中国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方式,注重总体平衡、整体协调、步伐稳重,避免了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反过来,维护社会稳定,也为稳步推进改革、顺利实现目标提供了保证。(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34页。)事实上,这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形成的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成功经验。

习近平认为,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第 139页。)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49页。)应当说,“静”与“动”、“稳”与“改”之间,把握好这个度,并不那么容易。依据中国共产党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经验,关键是要把握好三者相结合的那个“点”,也就是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将它落实到具体决策和行动上。正如习近平提出的,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之中。更通俗点说,就是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卷,第 103页。)。抓住了这个点,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就能把握好这个度,从而达到三者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总体效果。

发展经济始终是改革的一个重点,但习近平强调,不能忘记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多一些雪中送炭”(《人民日报》2015年 5月 28日。)。比如,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统筹做好教育、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工作。(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卷,第 374页。)改革还要促进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第 42页。)

习近平还指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第134页。)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我们曾处理过各种棘手的社会矛盾,包括许多由利益争端引发的维稳问题、恐怖活动、境外势力的破坏等,这些问题稍一松懈就会影响社会安定。特别是现在,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尤为重要。(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36页。)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加强社会建设、维护安全稳定的重要改革举措,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人民日报》2014年 4月 16日。);建设平安中国、和谐中国,等等。这些措施都以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的方式谋发展,大大夯实了社会稳定的基础,使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从更深层次来看,正因为拥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始终不忘初心使命、时刻坚定地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谋幸福的执政党,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才能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结合点,即“以人民为中心”,“改善人民生活”,也才能真正处理好这三者的辩证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始终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对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航向及平稳推进,发挥着关键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这个中国改革开放事业“铁三角”关系的重心和基石所在。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几个重大关系 论述的理论特征和重要意义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3页。)“关键一招”这个表述,既意味着改革开放战略抉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方向的坚定性,也意味着改革方法论问题的重要性。

习近平曾对外国记者感慨,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 13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 2月 9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全新的伟大事业,对于执政者战略思维、决策水平、施政能力乃至心理素质的考验和挑战都是难以想象的。从本文的梳理可见,中国共产党已逐渐形成一整套环环相扣,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既讲得清楚又能熟练运用、灵活有效的改革方法。它从实践中来,又付诸实践,并长期持续积累,不断进步完善,使整体事业得到累进式快速推进和发展。习近平对上述几个重大关系的提炼和阐述,就是对这一套方法的精辟概括和总结,其内涵丰富而深刻。

笔者体会,这些论述具有以下几点突出特征和重要意义:

其一,从历史纵向上看,它展示了党的领导人代代接力、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路径、方法的新探索、新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毛泽东一再强调要摸清、掌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方法、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曾花大功夫思考和探讨处理好“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问题。改革开放也是一个边实践边总结经验的过程,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路径、方法等问题就作过许多思考和指导。今天,习近平对全面深化改革几个重大关系的概括和阐述,则是对党领导改革开放 40年方法论经验智慧的精辟总结。

习近平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中经受历练、锻造成熟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自改革开放初作为最接地气的基层党政干部,致力于改变中国一隅的面貌起,他全身心投入伟大实践,在改革开放洪流中锐意进取、务实创新,不断开拓出一个又一个新局面,进而引领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他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同时又勤于思考、精于总结。他的许多论述,也是从他本人长期从事改革开放实践中提炼出的方法论精华。

可以说,习近平关于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几个重大关系的论述,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轨迹的历史延续和卓越发展。

其二,从理论高度上看,它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鲜明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习近平对这五个重大关系的论述,不少看起来只是就事论事,是讲怎么对待这些关系的“态度”的,但实际上也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进行描述和阐释,变成了“哲学”问题。如他指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也是历史

唯物主义的要求”。(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48页。)

在这五大关系中,“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从党的指导方针高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解决的是改革开放事业内生动力的问题,以防止“左”右偏差,稳定立场宗旨,保证正向驱动;“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与“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注重改革决策及实施的统筹安排,宏观与微观、顶层与基层、整体与局部全方位协调有效推进;“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解决的是行动步骤和节奏把握问题,更强调执政群体及干部个人的精神素质、工作作风;“改革发展稳定”,解决的是协调国家政策安排与实际施政举措及整个社会影响,促进改革开放事业达到整体协同、稳定均衡、和谐发展、全面持久效果的问题。这五大关系,可以说构成了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从顶层设计到细部配合协调,相互呼应联系的一个较为全面完整的改革方法论组合。

以上分析可见,习近平的这些概括和阐述,娴熟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关于矛盾的观点、关于发展的观点、关于联系的观点等基本原理,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理论品格。

其三,从文化角度看,它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从中可以领略到独特而优秀的中国文化特色和中国政治智慧。

习近平非常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那里吸取经验智慧,以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如他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43页。)他引用过中国古语“治大国若烹小鲜”,来形容治理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之不易。有道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中国传统上讲求治国之“道”、之“方”、之“技”、之“术”,对于治国兴邦既注重理念指引,也注重“谋略”乃至“手艺”。的确,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完成改革开放这样的重大治国任务,前所未有、世所罕见,讲求方式方法是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

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那么他所提出的这几组方法论原则,实际上不能仅仅被看成是一些单纯分散的战术性“招数”,而是改革开放这个关键“大招”“总招”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一整套“高招”组合。它有着宏伟坚固、结构合理、动态稳定的大架子,又富有实际操练中的机动性,随形就势,灵活机变,注重实战效果,极具独创性,可以说已形成一个成熟的中国式改革开放路径“套路”。习近平对把握好这几个重大关系的论述,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求真务实、中正冲和,刚柔相济、动静自如,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既有金刚怒目、泰山压顶式的猛士气魄,也有庖丁解牛、抽丝剥茧那样精准细致的“绣花功夫”,等等。所有这些,无不鲜明体现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事风格,散发着中国传统哲理和文化精神的气息,发人深省,启人哲思。

其四,从实践层面看,这些改革方法论精华,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探索出来的宝贵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对于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事业具有重要现实指导作用。

透过习近平关于改革方法论的精辟阐述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改革开放事业,指导思想高屋建瓴,眼光深远坚毅,目标方向明确清晰,实践时又从容不迫,不疾不徐,精准把握节奏分寸,不耍花枪,不图虚名,注重实效。这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能力、魄力和经验,包括领导人素质等方面的成熟和完善,体现出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坚定持守。进行这样成熟、务实、充满自信的经验总结,目的不是别的,正是为了实实在在地解决实际问题,务实稳健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宏伟总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充分运用了这些经长期实践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宝贵方法,大刀阔斧地推进和深化改革,从而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使国家治理和现代化发展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于关键时刻,改革开放也走过了 40年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节点。在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的起点上,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习近平郑重提出并反复强调要把握好、处理好这几个重大关系,既是他作为改革开放伟业亲历亲为者的经验之谈,也有着十分深刻而紧迫的现实针对性,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实际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些思想方法,将其作为行动指南,积极投身于全面深化改革事业,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李琦,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审,北京 100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