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

——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

作者:冷溶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10日    

[编者按] 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胡锦涛同志在去年的“七一”重要讲话和省部级领导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重要讲话中,阐明了它的重大意义,并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了进一步深刻阐发,是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纲领性文献。如何按照十六大报告和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怎样认识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重大意义?如何更好地在实践中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冷溶同志。

○按照党中央的要求,这次学习要在五个方面认识上达到新高度,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今天我们想请您就前两个问题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谈谈您的体会。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继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从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入手。

一、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立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当今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重要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首先是国内外形势变化的产物。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初第一次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就指出:“思考这个问题,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我们党又是如何认识的呢?

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确立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不久东欧剧变,随后苏联解体,世界形势发生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为重大的变化。

两霸争夺世界的局面终结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比如:大国关系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过去长期被两极格局掩盖着的许多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突出起来,甚至酿成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更加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并且有新的发展。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对我国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提出了在西强我弱的国际环境中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在矛盾斗争和合作交流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重大课题。

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都强调,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要成十年成十年地看”。苏东剧变,仅仅是世界发生重大变化的开始,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也仅仅是世界诸多变化的一个方面。在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演变的同时,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也在加速发展着。这几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经过多年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先后出现了新的重大动向,其对世界产生的深刻而重大的影响迅速显现出来。

○这些重大动向都有哪些?

第一个重大动向是,信息革命浪潮扑面而来,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第二个重大动向是,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进一步把经济全球化的重大课题推到世界各国面前,人们对经济全球化开始有了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第三个重大动向是,从科索沃战争到“9·11”事件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冷战以后最为深刻的变化。

○中国领导人面对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有哪些新的论述?

现代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是导致世界发展变化的一个根本原因和动力。从20世纪初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发现开始,现代科学技术就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六七十年代,迎来了新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浪潮。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在1988年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他已经深刻认识到现代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作用。

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继续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的众多学科中不断取得惊人的进步和成就。江泽民同志1998年11月24日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发表的讲话中,曾对此做了全面深刻的描述。他说:

“现在,世界科技发展又出现了一些重大的新的方向。物质科学的研究重点转向极端条件下的物性和相互作用,为创造新材料、新能源和清洁高效的工艺提供了新的基础知识;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术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为农业、医药和人类健康开辟了全新的前景;信息技术向最广泛的应用领域进军,同科技、经济和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新的产业;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进展,为科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推动;宇宙科学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认识,为了解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统一图景;地球科学愈来愈趋向综合化,为人类探索、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和生态环境增加了新的能力。科学技术发展的交叉性、前沿性、多样性,科技知识空前快速的生产、传播和转化,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使基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人类文明显示出光明灿烂的前程。”这篇讲话由于反映出中国领导人对当代科技发展的充分了解和深刻认识,引起了世界舆论的重视和好评。通过学习这些论述,我们了解了当代科技发展的全貌。

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预示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到来,这一次新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和主要标志。信息化一马当先,起到领军作用,又经过长期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迅速显现出来,并被人们明显地感觉到。这里,仅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为例,看看这一情况是怎样发生的。电子计算机自1946年诞生以后,经过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几个发展阶段,体积不断缩小,成本不断降低,到70、80年代,开始从商业、工业和军事领域走入家庭,个人微机的拥有量不断增加。但是,真正使计算机成为现代人类生活工作的必需品,是在90年代,特别是在90年代中后期。其中,除微电子技术外,软件技术的突破起了关键作用。1990年微软公司推出windows3.0操作系统,使计算机变得更易于普通人操作,到1995年,又推出了windows95操作系统。这是第一个可以直接进入窗口进行操作的版本,这使个人电脑得到迅速普及,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我国大多数的普通用户,就是从1995年以后开始接触并学会使用个人电脑的。

网络化的大发展,也主要是在90年代中后期。美国在1993年率先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以后各国纷纷效仿。1995年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因而被称为互联网年。由于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不断完善并互相结合,在以后的几年中,互联网像狂潮一样涌到世人面前。这期间,个人移动通讯等技术也得到重大发展,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中,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并引发了世界范围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导致了信息时代在世纪之交全面来临。由于这一新科技革命浪潮来得太突然,以至于连许多政治家都措手不及。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就曾经把IT错读成it。

○的确,现代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是导致世界发展变化的一个根本原因和动力。如果说以前我们没有抓住机遇,那么面对这一次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我们的反应如何?应该怎样把握这一新的历史条件和机遇?

在这一次新科技革命浪潮中,我们党是敏锐的。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是第三代领导集体执政的显著特点之一。江泽民同志公开出版的第一本政治理论著作,就是《论科学技术》。

从江泽民同志的论述中我们看到,我们党一直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每一个新动向。正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江泽民同志已经感觉到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来临。他及时向全党提出这个问题。他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又一个科技和经济大发展的新时代正在来临”。以后,他多次强调:“人类正经历着一场全球范围的新科技革命,社会、经济、军事等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这“必然推动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各级干部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江泽民同志着重分析了这次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特点。一是“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二是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国际间科技、经济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科技、经济越来越趋于全球化;三是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四是各国更加重视科技人才,教育的基础作用愈益突出”。

○我们从江泽民同志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次新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是的。江泽民同志认为,这次新科技革命给我们的一个最大启示,就是充分说明科技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科技的新发现就能很快带动起一个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效果不但显著而且迅速。因此,反应敏锐、善于抓住机遇就非常重要。美国、日本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一开始日本反应敏锐,在战后60、70年代兴起的科技革命中,抓住了机遇,发展很快。美国认识到这一点,在80年代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并率先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领先了日本10年,欧洲5年,带来120多个月的较快速度的发展,大大增强了美国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

江泽民同志还特别列举了第三世界国家印度的例子。他说:“在过去的五六年里,印度的软件业一直保持每年50%以上的增长率,远远高于世界软件业20%的年增长速度。1991年,印度软件出口额不到5千万美元,而1998年已达到18亿美元。在全球按客户要求设计的软件开发市场中,印度已占据16.7%的市场份额,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他说,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认识到了发展科技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纷纷采取措施加以推进。“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他还说:“新的科技革命给各国人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紧紧跟上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会落后,就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他列举我国历史上明清两代封建王朝在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懵懂无知、麻木不仁导致落后挨打的教训,深刻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在世界科学技术革命面前,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奋发有为,才能走向繁荣昌盛,走向文明进步。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变化。我们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真对待新技术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顺应潮流,乘势而上,把我国的科学技术搞上去,把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搞得更好。”

○江泽民同志在阐述新科技革命的背景时提出了哪些重要观点?

江泽民同志在阐述新科技革命时,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个是提出现在国际竞争是围绕人才和知识展开的。他说:“如果说,过去国际军事政治斗争的背后,主要表现为直接争夺工业化所需的资源和商品、资本输出的市场,那么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由此,他还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并且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另一个是提出要重视研究知识经济。他说:“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正在朝着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的方向发展。这个趋势,必须引起我们的密切注意。”“我们学习知识经济,是否为时过早了呢?当然不是。对于一切代表未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方向的事物,我们都要及时地加以把握。”他还提出“知识生产”的概念。从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江泽民同志强调“知识经济”、“知识生产”,深刻反映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重大发展及其显著特征,同时也反映出,通过这次信息革命,我们党对科技、知识与物质生产力关系的认识比过去更加深刻了。这很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一步研究思考。

○刚才您论述了第一个重大动向———现代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下面您再给我们谈谈第二个动向———经济全球化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步伐很早就开始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过去并没有使用过“全球化”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这是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在两极格局时代,这一进程受到影响。80年代中期,美苏缓和,发展问题成为核心问题。人们开始谈论“全球化”问题。邓小平同志当时指出: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都离不开对外开放。他已经敏感地看到国际经济活动中这一与过去很不相同的情况。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终结,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全球化逐渐成为国际上的热门话题。我基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国学者就是在90年代初期开始注意和研究这个问题的。

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起加速作用的,是信息化。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网络的快速形成和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活动大规模展开,逐步把各个市场主体带入一个“无疆界的市场”。特别是信息化与国际金融资本相结合,使其流转速度大大加快,上百亿美元的资金转瞬之间就能在世界转一圈。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一天的流动量是6万亿美元,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从而推动了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在这种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

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很多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意义还缺少认识,甚至缺少起码的知识。亚洲金融危机凸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并把经济全球化问题突出地推到世界各国面前,推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深受影响的亚太地区国家面前。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也发生过几场金融危机,如墨西哥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但都不如这场危机带来的问题深刻。亚洲这个世界上经济发展富有活力的地区,一下子受到严重打击,这个世界的经济环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如果说,在此之前人们对这一轮的经济全球化还在犹豫观望的话,那么这次危机则使人们从反面更深刻地认识到它的影响和意义。经济全球化的讨论此时不仅在学术界纷纷展开,而且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所涉及的问题也超出了经济领域。

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江泽民同志就曾提醒全党注意研究这个问题。1995年11月,他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境。世界贸易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这些话精辟地概括了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主要特征,反映了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问题上的敏锐性。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党是如何及时研究这次危机发生的原因,又是怎样看待和思考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问题、风险和挑战的?

江泽民同志多次发表讲话,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其中两次讲话需要特别注意。

一次是1997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当时亚洲金融危机正在发展中。在这次讲话中,他使用了“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指出:“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有这样几种趋势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世界经济技术合作加强,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经济市场化,贸易与投资国际化,区域经济合作化的步伐加快,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合作增强,摩擦和竞争也在加剧。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争夺矛盾更加尖锐,世界范围的贸易竞争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二是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各国更加重视发展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国际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下一个世纪将进入信息经济、科技先导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时代,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国际金融越来越活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近些年,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但金融风险也随之加大,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特别是今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风波,波及世界许多地区。”“我们要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努力做到趋利避害。”这个讲话已经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关系、把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金融资本的全球化讲得很清楚了。

另一次讲话是在199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的。他进一步对经济全球化问题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他说:“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三个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近年来,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促使传统产业发生变革,新产品层出不穷,高科技产品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西方国家企业购并风潮迭起,大大提高了它们抢占市场、垄断技术、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二是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或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运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将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三是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引起了投资方式和国际分工的变化,加速了生产、投资、贸易、金融的全球化,密切了国际经济联系,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从这次讲话中我们进一步看到,江泽民同志总是把经济全球化问题同科技发展联系在一起,说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和当代科技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在它们的推动下世界经济不断出现新的情况,一个最重要的情况就是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特别强调:“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也不同程度地带来了风险。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利用机遇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弱,相对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策略把握不当,其金融、经济就会面临风险和冲击。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还认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对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提出了挑战。它提醒我们,发展中国家如果过分依赖西方发达国家,如果仅仅靠利用自己的廉价劳动力、消耗自然资源、依赖外国现成的技术产品来发展经济,而不是努力提高本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本国的知识创新能力,那就会在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处于被动和依附的地位,就必然进一步拉大同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

他最后说:“全面分析国际经济形势,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和正在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我们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努力使自己发展得更快、更好。”

○第三个重大动向的背景是什么?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格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相互作用下,有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是世界多极化的力量在发展,和平的力量在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合理,特别是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使一些矛盾激化,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到世纪之交出现了两个明显倾向:一个是国际恐怖主义在发展,非传统不安全因素在上升,和传统不安全因素一起构成对世界和平和各国安全的严重威胁。另一个是美国单边主义在发展,1991年的海湾战争,在没有苏联制约的情况下,美国打得十分顺利。以后的若干年,美国经济、科技、军事力量进一步增强。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绕过联合国,打着维护人权和“制止种族灭绝”的旗号,武装干涉一个主权国家内政。这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特别是“9·11”事件以后,美国连续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在反恐的同时,发展了单边主义倾向,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悍然轰炸我大使馆,反映了霸权主义的嚣张。小布什上台后,“单边主义”这个名词开始出现。美国推行单边主义,鼓吹“新干涉主义”、“人权高于主权”,要害是要改变以尊重和不干涉国家主权为核心的国际政治理念和规则。国际上有人说,美国是要改变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建立起来的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遵循了几百年的现代国际政治理念和二战后形成的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国际关系框架体系。现在,美国不但继续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手段,而且公开通过军事手段,强行推行美国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要在新世纪以自己的理念来改造世界。小布什提出先发制人的战略,甚至调整了核战略,宣称美国可以进行“不预先警告”的核打击,还提出“邪恶轴心论”。

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各主要国家都在围绕美国的动向加紧调整自己的经济和军事战略。一些发展中国家感到自己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在增加。还有一些国家想利用这一形势改善同美国的关系,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实力。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政策,更加剧了它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矛盾、特别是加剧了它同伊斯兰国家本来就很尖锐的矛盾;也加深了西方世界内部的裂痕。

○我们党对这一变化有哪些重要认识?“9·11”事件后,我们党及时对国际形势进行基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分析。江泽民同志指出:“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发生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从江泽民同志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我们党对这一深刻变化的认识主要有四点:

第一,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没有改变,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在增加。“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第二,提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第三,提出世界军事力量的对比出现了新的严重失衡。西方军事干涉主义抬头,冷战后一度减弱的军事不安全因素又在上升。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一场新军事变革蓬勃兴起,信息化成为军队现代化的核心和本质。世界上一些军事大国都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军事战略调整。

第四,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南北问题作为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进一步突出出来。

以上四点就是我们党面对新世纪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对世界的基本态势、核心问题、斗争焦点、军事战略动向这几个方面得出的新认识,作出的新判断。

○从您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冷战结束后,经过多年的发展,在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在世纪之交,世界的面貌确实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改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也是明确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您能否对这一时代背景做一个总结。

一是当前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存在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现在世界不但变化很大,而且发展非常迅速。对于每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和领导者来说,都是一场考验。如果反应敏锐,能够抓住机遇,就能乘势而上,占据主动;反之,很快就会在竞争中被抛到后面,造成被动,甚至处于危险的境地。因此,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大力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二是当代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我们党必须始终站在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潮流的前头,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敏锐地、及时地掌握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同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是现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和核心已经成为人才和知识的竞争,成为创新能力的竞争。不只是硬实力的竞争,更是软实力的竞争;说到底也是民族素质、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要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四是在国际力量组合和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形势下,特别是从前苏共失败的教训中,我们认识到,我们党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高度重视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充分认识国际形势的变化,认识这一变化的发展过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党中央为什么反复强调必须进行理论创新,为什么在党的十五大以后这一理论创新的任务越来越迫切,感到在指导思想上也应与时俱进;为什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二、实践基础

○我们已经了解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下面请您再给我们谈谈“三个代表”产生的实践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它是我们党在总结建党80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探索,是这一重要思想形成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实践依据。

在这13年中,我们面对的国内环境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转变,通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进一步对外开放条件下进行探索,改革的深度和开放的程度都大大拓展了。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正在沿着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继续前进。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们面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新的实践中大胆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我们党这13年的探索主要是围绕什么主题、从哪些方面展开的?

这13年的探索是继续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个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一个是从党的建设方面。正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所指出的:我们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我们党在这13年所积累的新认识,集中反映在十六大报告总结的10条基本经验中,反映在《纲要》的16个部分中。这些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们是构成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各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内容。

○现在全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从这两个方面深入地研究这13年,总结这13年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经验,学习我们党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请您谈谈您对这两个方面的理解。

我先谈第一个方面,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战略步骤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经过13年的实践,我们党对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大大深化了。这里我主要讲这样几个问题: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有关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问题,有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的问题,有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指导方针问题,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问题。

○第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来的。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基辛格曾经对邓小平同志说:如果你们搞成功的话,是同时给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同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社会主义究竟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我们要用实践作出回答。

○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首先面临的问题是,用什么提法来表述我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科学的理论概念。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召开前在中央党校发表的“6·9”讲话中,将几种提法作了比较后,建议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他征求了邓小平同志的意见和30个省区市负责同志的意见,得到全党的赞同,随后在十四大上正式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他深刻阐发了这一理论概念的内涵,在1993年7月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中,他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特别强调:“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这正是与西方市场经济的不同点,“而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

基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这个理论提出后,进一步的问题是,怎样建立起这一体制,能不能搞成功?

这需要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实践中加以回答。江泽民同志认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要处理好发挥市场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以达到“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一方面是完善成熟的市场机制,另一方面是建立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江泽民同志强调,这两方面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二者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他要求“加快建立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总体规划,提出了基本框架。这是把经济运行机制从计划体制转到市场体制的第一步。这个文件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的文件,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和危机,经受了哪些考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上的认识有哪些深化?从1992年十四大以来,经过实践,特别是经过一些困难和危机的考验,我们对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对其规律性有了初步的认识。

解决1992年和1993年出现的经济过热问题,是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遇到的第一场考验。过去解决经济过热问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这次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十五大之前我们成功实现了“软着陆”,既治理了经济环境,解决了经济过热问题,又没有使经济受到很大损失,相反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是建国以来解决经济过热问题效果最好的一次,从而取得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初战告捷。1997年下半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出现了生产能力的结构性相对过剩。我们果断采取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等重大措施,遏制了通货紧缩的趋势,在亚洲国家经济普遍低落中保持了增长势头。我们高度重视金融这个现代经济的核心,开始学会运用货币等手段来调控经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央召开了几次金融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都出席并做了重要讲话,这是过去没有过的。现在,银行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越来越起到重大作用。

这两次考验提高了我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使我们初步积累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的经验,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第二个问题,在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分配制度问题上,我们的理论有了哪些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应该是怎样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怎样搞?这是一个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主要是用了前苏联的经验,基本是单一的公有制。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鼓励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胆发展多种经济成分,进行积极的探索。

十四大以后,公有制以外的各类经济成分大大增加。从实际结果看,增强了经济上的活力,带来了更多的税收和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者,如何搞活它们,提高效率,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实现形式,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像股份制这样的经济组织形式,在资本主义国家运转了几百年,我国在80年代已经开始试验,现在有了很大发展。但如何看待它呢?这又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领域。

○显然,以上这些问题意味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要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哪些重大创新和发展?

江泽民同志和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实践的发展,大胆地突破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方面的一些传统观念。他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不仅要看数量,而且主要看质量。同时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还特别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姓社也不姓资。这些话都是新话,邓小平同志也没有说过。比如对股份制,小平同志说:“允许看,但要大胆地试”。没有明确它的性质。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还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以后又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还提出了正确处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辩证关系问题。这又是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理论的重大发展。

这里所涉及的问题,都是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的最为敏感的一些经济制度上的理论问题。江泽民同志说:“这些理论问题的重要突破,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解决这些问题,如同当年邓小平同志一样,需要有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

○第三个问题,党的十五大在作出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上重大理论创新的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问题上又有哪些突破?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的。经过10年后,为什么还要在十五大上做系统的阐述呢?这显然是因为,实践的发展使我们党认识到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要、深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统一全党思想,还是要靠深化对这一理论的认识。特别是在重大改革决策出台的时候,教育全党深刻认识这一个问题十分必要。

江泽民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特征做了深刻分析,强调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在这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他从八个方面全面地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什么样的“历史阶段”。他后来在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他强调,我们要立足初级阶段的实际,不能把将来在共产主义实行的东西搬到现在。特别是他在这次讲话中提出的“两个纲领”相统一的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我们党还进一步阐发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系统总结了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方面所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全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基本纲领。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还阐发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这样就进一步丰富了发展的内涵。强调全面发展是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认识的深化。

○第四个问题,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指导方针问题上,我党和江泽民同志有哪些进一步的阐述?

邓小平同志分别论述过改革、发展和稳定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基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进一步把这三个问题集中

在一起,提出了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问题,并提高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基本指导方针的高度,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江泽民同志深切地感受到,要过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关,就必须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1994年初,他向全党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20字指导全局工作的方针,指出这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核心就是这三者的关系。他说:“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否则“就可能全局受挫”。“所以,把握好三者关系,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他指出:“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要把发展放在首位”;“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关键”。他还认为,改革开放,特别是搞市场经济,正如在惊涛骇浪中行船,常常遇到难关、险关。能不能成功应对,这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对我们党驾驭大局的能力的严峻考验。关键是要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他在1995年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时,在12个关系中将这个问题列在首位。

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论述,把工作方针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既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在这13年中取得了历史上少有的稳定发展的好局面,既进行了有力度的改革,取得了高速发展,又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在这一段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能够取得这样的结果,是非常不容易的。显然,这正是在这一重大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

○第五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问题上,我们又经历了哪些挫折和考验,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经济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整体素质不高,忽视质量,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这是长期困扰我们的难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需要在新的实践中探索解决这些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新路子。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要更新发展思路”。他指出:“要实现现代化,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关键在于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根据这个思想的指导,在这13年里,我们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

在发展方针问题上,强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走既有较快速度又有较高质量的发展路子”,国民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的思想。适时提出扩大内需方针,强调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上,提出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体系为支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上,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出要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等。特别是在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强调“进入新世纪,面临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核心就是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次全会正式确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的发展思路,这成为十五计划的指导思想,对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现代化发展战略问题上,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小康社会的思想和“三步走”战略,提出在新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抓住前20年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提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新的对外开放战略,积极争取加入世贸组织。先后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提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等思想;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提出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等思想;还在民族、宗教、统一战线、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等方面,形成许多新的认识,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以上,我们不过简略地举了几个例子。

○刚才您给我们阐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在这些问题上的理论创新,下面请您继续为我们解读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即我们党如何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把党的建设问题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的关键地位,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面对的一个严峻考验,就是怎样在国内外、党内外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搞好党的建设。这同样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创新”,是这13年党建实践和理论的主要特点。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四大,这是一个深刻反思、初步探索的阶段。

在经历10年的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建设中存在的与改革和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逐步变得突出起来,这些问题在1989年政治风波中充分暴露出来。邓小平同志说:“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这是他留下的一个重要任务。

○1989年政治风波反映出我们党存在哪些重要问题?

1989年政治风波反映出我们党存在两个严重问题。一个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一些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发生动摇。一个是出现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影响了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两个问题显然是由两个原因引起的。一个是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大搞和平演变,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动荡局面,即将发生剧变,这对我们党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个是商品经济的大潮和对外开放对我们党的冲击,一些人经不起考验。党中央认真分析了形势和问题,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和稳定局势的一系列重大决定。江泽民同志认为,为了把党建设好,我们必须对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党的现状有清醒的全面的认识。他对党的建设状况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十三届五中全会、特别是在党建理论研究班上,他有针对性地强调了坚定信念、牢记宗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接班人和加强民主集中制等问题。

在这期间,我们党经历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大事变,联系我们国内发生的严重事件,引起了江泽民同志和我们党深深的思索。正是从这时起,他开始考虑我们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工人阶级政党,怎样才能在新的形势下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完成历史赋予我们党的重任。对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江泽民同志和我们党是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步深化的。

第二阶段从十四大到十五大,这是一个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召开,我们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面对这一重大转变和即将出现的新情况,江泽民同志及时向全党提出,要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问题,明确提出:党的建设理论要创新。

○江泽民同志为什么这么重视创新问题?

还在十四大召开之前,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的“6·9”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和阐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同时指出:“现在历史条件变了,社会环境变了,党肩负的任务变了,因此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方式、方法,也必须相应地加以改变或改进。过去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应结合新的实际继续运用和发展,但光靠老经验老办法是不够的,必须有新的创造。……在理论上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大胆探索,力求在党的建设理论上有新的建树;在实践上同样要鼓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大胆探索,努力在思想、作风、组织建设上寻找和创基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造新的办法,积累新的经验。”他还举例说,比如衡量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标准,过去很明确,现在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在今天的情况下党的干部怎样以身作则?这都需要研究,作出回答。这篇讲话不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而且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新的起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十四大以后,党中央在党建问题上又有哪些新探索,提出了哪些新观点?

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江泽民同志和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一系列问题上进行了新的探索。每年都要研究党的建设问题,每年都要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有力的解决措施,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思想观点。

1993年,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报告会上,提出要把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他还向全党提出了学习的任务。他说,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都及时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提出学习的任务。现在,我们又一次面对这种情况。他提议要编写几本书,作为全党学习的教材,并具体交代给有关部门。一本是关于市场经济的,一本是关于法律的,一本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一本是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本是关于历史的。他在中纪委二次会议讲话中,系统阐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问题,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还提出要形成领导干部带头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为主要内容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三项工作格局。

1994年召开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我们党专门研究了党的建设问题,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对新时期党建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后来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都是在这次会议中提出来的。这次会议着重研究了如何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问题,会议强调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必须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从1989年政治风波中,就暴露出我们党组织上的软弱涣散,不少党的基层组织丧失了战斗堡垒作用。而搞市场经济,既要调动基层和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扬经济民主,又要保证中央的权威,做到高度集中。在1992年后出现的经济过热中,又暴露出不少这方面的问题。这次会议还强调要加强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江泽民同志说:“注重制度建设,是这次全会决定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二是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989年政治风波中出现的基层党组织涣散问题,主要是由思想上的涣散带来的。但在这时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在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当时主要反映在农村。由于农村所有制改革、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民进城打工人数的增加,农村基层组织开始出现比较严重的涣散情况,有些甚至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这个问题现在在国有企业中也开始出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四大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要求专门研究解决。江泽民同志当时说:“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很多”,“不大抓不行了,不大力加强建设不行了”。这次会议就是为了落实十四大的任务,明确提出要以农村和企业党的建设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后来证明,这是十分及时和十分深刻的。三是要始终抓住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提出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大力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从1982年到1985年集中解决新老交替问题,又过去了10年左右的时间,这个问题再次摆在我们党的面前。1989年政治风波也说明,我们党必须大力加强接班人的培养,这是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

就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江泽民同志突出强调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问题,首先是思想政治素质。他向高级干部提出要成为“政治家”的要求。他说:“高级干部不仅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而且首先要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很快,江泽民同志就对全党提出了“讲政治”的问题。

1995年,由于出现了陈希同等高级干部的腐败问题,使我们党认识到必须进一步从讲政治的高度对中高级干部提出更高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召集人会议上明确提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他一连讲了六个方面,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接着他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等讲话中,总结了这几年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概括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思想。江泽民同志还在中纪委五次会议上,强调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讲话中阐述了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等问题。1996年,他在中纪委六次会议上提出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在纪念建党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紧培养能够担当起跨世纪历史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等等。

这样,江泽民同志和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党建理论。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党越来越深刻地感到,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党建设好,把广大党员教育好,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一点不亚于毛泽东同志当年为改造和教育广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党员所实施的“伟大工程”。于是,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把党的建设提高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并且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第三阶段从十五大到十六大,这是一个深化认识、产生飞跃的阶段。

党的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也提出了面向21世纪加强党的建设的完整设想。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四中全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党的建设总目标和总任务:“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按照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提出,全党要认真解决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以改革的精神,从思想、组织、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把从严治党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上述这些要求构成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向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框架和总体部署。根据十五大的部署,从1998年11月开始,在全党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这一活动历时两年左右,使全党受到一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优良传统作风教育,为探索一条妥善解决党内问题、提高干部素质的新路子迈出了重要步伐。

○十五大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形势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对我们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十五大以后,一个深刻而重大的变化是,我国日益呈现出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多样化趋势,新的社会阶层的人数迅速增加。这一变化对我们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提出了从未有过的新课题,其中很多是深层次的理论问题。1999年4月25日发生的“法轮功”邪教组织包围中南海事件,促使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法轮功”事件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深刻的。为什么这一明显违反科学常识的邪教思想能够蛊惑这么多的人?为什么那么多党员、干部甚至是高级干部、老干部都卷入其中?为什么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在似乎没有任何人组织的情况下,一夜之间就有一万多人包围了中南海?我们的党组织到哪里去了?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到哪里去了?我们党的各级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到哪里去了?一方面,我们多年来一直不放松地加强党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1998年抗洪斗争的胜利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等许多新情况,党内思想信念的动摇、组织作风的涣散等问题不但仍然存在,而且有新的发展。“法轮功”问题引起江泽民同志对我们党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深深思考。他在当天给政治局常委和其他领导同志写了一封信,深刻分析并提醒全党高度重视。

○您已经向我们详细展示了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特别是江泽民同志探索党的建设问题的整个过程,我来概括一下您的思路:对党的建设基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问题,我们党和江泽民同志有过三次集中思考。

第一次是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这次风波固然有西方搞和平演变的原因,但主要是我们党内一些人发生了信念动摇等问题,根子是在党内。第二次是苏东剧变后。苏共这样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大党垮得那么快,还是说明党内出了问题,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第三次就是“法轮功”事件,反映出我们党在新的形势下存在的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党的社会影响力问题。你概括得很好。江泽民同志认为,现在我们党面对的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情况下怎样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扩大党的领导的社会覆盖面。他说:比如,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党员群众都在国家的组织中生活,党的组织和领导主要通过从上到下组织严密的单位和部门来实施,现在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活动领域,党怎样在这些组织和领域进行领导和发挥影响,这是一个新问题。比如,私营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党怎样实施对它们的领导,把这些领域的群众团结和组织在党的周围,这也是一个新问题。他还说,现在由于就业、分配的多样性,群众的具体利益有了差别,党怎样更好地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怎样协调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利益要求,这又是一个新问题。

○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在新形势下我们党如何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如何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如何正确看待新的社会阶层等问题。

这里还涉及党的性质、宗旨,涉及如何在今天的形势下看待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党建理论的挑战是重大的、尖锐的,一点也不亚于我们在社会主义问题上遇到的理论挑战。同时,这又不仅仅是理论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实践问题。比如,从90年代初期开始,我们党的组织部门就不断遇到新的社会阶层成员中的先进分子能不能入党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十五大以后一下子多了起来,变得尖锐起来。能不能调动这部分人的积极性,团结与他们相联系的众多群众,这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法轮功”问题的发生更使我们认识到,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改革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变得刻不容缓了。而解决这些问题,又有待于在理论上作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理论创新的任务由此变得十分迫切了。

理论创新的紧迫性还来自于更加宏观的领域。上面我们说过,在十五大之后的世纪之交的这几年,国内外发生了一连串重大事件和重大动向。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迎面扑来,世界在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亚洲金融危机,科索沃战争,抗洪斗争,法轮功事件,台湾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国民党下台,“9·11”事件……。同时,我们胜利完成了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开始向第三步目标迈进,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结构性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的约束,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变得紧迫起来;我们面临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这对整个改革和开放包括思想政治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形势和任务的变化给我们党带来空前的机遇和挑战,是对我们党思想、组织、作风,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抵御风险能力的全面考验。

由此我们认识到,为什么我们党在十五大之后的几年中要进行重大理论创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十六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显然,一方面是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产生了很强的紧迫感;一方面是党内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没有解决,党的状况与形势和任务对我们党的要求还很不适应。这两个方面形成了反差。特别是看到近年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由于跟不上迅速发展变化的形势,脱离人民群众,纷纷下台、垮台的例子,增强了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世纪之交的这几年,正是我们总结历史、展望未来的时刻。在多次总结历史经验(如1998年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年,1999年建国50周年,2000年世纪百年,2001年建党80周年,还有“三讲”教育总结10年)的过程中,我们党得到深刻启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开始制定跨世纪的十五计划纲要,全面思考新世纪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奋斗。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党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前进方向,更加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我们党认识的飞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的。江泽民同志指出:“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

○这里,江泽民同志已经把为什么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原因说得非常清楚了。正是在这样新的历史条件下,经过十多年实践的探索,我们党迫切地感到需要从根本问题上,从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对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2000年初,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他在“七一”讲话中做了全面系统的阐发,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两个基础”、“两个先锋队”、“两个纲领”等重大理论观点,对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课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十五届六中全会又抓住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这个切入点,把如何在实践中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突出地提到全党面前。党的十六大最终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

三、重大意义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十分清楚地了解了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了。最后,请您给我们谈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什么重大意义?在实践中如何认真贯彻和学习?

从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的学习中,我们看到,这一思想实际上是集中地、鲜明地概括和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本质,集中地、鲜明地概括和反映了我们党和人民群众实践要求的本质,集中地、鲜明地概括和反映了新形势下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本质。它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理论精华。

从这里,我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时“赋予它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从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它是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上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当代涵义,是具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必须永远坚持、不会改变的。但是它可以而且应该和需要根据不同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概括和阐发,并通过这种新的概括和阐发,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列宁曾经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精髓,就是实事求是。这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新的概括和阐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是这样。这三句话作为这一系统科学理论的集中概括,并不是从具体问题上而是从一般规律上提出问题的,是一种高度科学抽象的“总结论”,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概括。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要求,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角度出发,着重从三个基本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概括和阐发,并赋予了新的涵义。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基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三个代表”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阐发,而不是重复马克思的原话,是因为,只有这样的阐发,才能抓住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才能抓住党和人民实践的本质,才能更为鲜明、集中地反映这一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要求。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每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实践着马克思主义,并且以自己的理解和语言解释着和阐发着马克思主义。如果这种解释和阐发经过实践检验是符合实际的,如果这种解释和阐发不仅是在个别方面而且是在根本问题上作出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当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符合实际的新的解释,它特别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进行思考和概括的。这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对于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实践和发展,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今天思考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主要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这三句话并没有给予我们任何具体问题的答案,但是它进一步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为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它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思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新的认识角度和认识工具。以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来指导党的建设和中国的发展事业,更加符合实际,更能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所以具有重大意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此。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什么是当代的时代精神呢?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应该反映那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本质特征,反映人民群众实践的本质特征。当代科技生产力革命此起彼伏、高潮迭起,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波澜壮阔、威武雄壮。当代的时代精神是不是应该反映这一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实践要求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呢?这很值得研究。

○现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也提出了思维方式的创新性问题。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来研究这些问题。

江泽民同志是注意思考这些问题的。为什么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创新问题呢?创新是不是当代生产力反映出来的本质特征呢?我们注意到,他在讲到创新问题时,提出了“创新思维”的概念。他说:“20世纪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信息论的形成,是创新思维的成果。正是基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思维科学等的突破性进展,人类创造了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创新思维”是不是当代生产力所要求的哲学思想呢?这是很值得研究和思考的。他还说过:“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和基因论的形成,标志着科学技术沿着微观和宏观两个相反的路径,不断走向极端和本原,走向综合和复杂。”这些话都很值得我们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上去思索。现在,对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怕就怕思想观念、思想方法上的落后,讲与时俱进,关键是思想观念、思想方法上要与时俱进。总之,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由于近一百多年来世界发展变化的剧烈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代,是从未有过的。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不在各个领域实现重大发展,这是不能想像的。

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其全部内容,我们特别是要学习和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自觉运用这一具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实践,这样才能把这一重要思想真正学到手。

(本刊记者 苑捷)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1期)